税收“数说”深圳发展速度

发表时间:2018-12-28
从鲜为人知的小渔村,到充满活力的大都市、被誉为全球经济特区的“头号成功典范”,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实现历史性变革、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。

那是一个春天,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”,这是改革长卷的扉页,开放交响的序章,深圳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版图上具有地标意义的一座城市。

税收数据或许可见一斑:1980年,深圳全市税收不到0.3亿元,2017年则达到7493.3亿元,体现了“深圳速度”;1980年,全市贸易性物品税款收入同比提升113倍,2017年,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业则成为主要税收增长点,体现了“深圳质量”。

从“三来一补”起步发展

1979年1月31日,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——招商蛇口工业区成立,打响了改革开放“第一炮”,也开启了深圳“三来一补”(“来料加工”“来料装配”“来样加工”和“补偿贸易”)的黄金时代。

从深圳全市重点行业流转税源数据可以看到,1980年~1991年,轻工业在生产环节流转税中的占比迅速上涨,从37.3%攀升到91.2%。

森骏卓越精密模具(深圳)有限公司是宝安区沙井街道众多“三来一补”企业之一。经历了高歌猛进发展的10年后,随着改革不断推进,森骏卓越逐渐感到后劲不足。这时,公司从税务部门了解到,提升产品技术含量,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,还能申请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。森骏卓越开始向精密模具生产企业转型。

2011年,公司总经理蒋方荣告诉记者,转型后,加上出口退税,公司当年就节约了100多万元税款,初尝转型甜头。如今7年过去了,该公司已由营业额700多万元、员工81人发展到营业额过亿元、员工330人,年营业额增长30%以上。公司90%的产品出口,月平均出口退税额达100万元左右。

从“华强北”走向世界

改革车轮滚滚向前,香港回归后,深圳转口贸易优势基本已经丧失,急需找到下一个支柱性产业。

发达国家的数码电子产品转移让深圳看到了机遇。1998年,华强电子世界开门迎客,迅速成为综合电子专业交易市场。华强北的红火,撬动了深圳整个电子产品制造业。1999年,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达到60%,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%以上,计算机和通信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在全国位居前列。

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抓住了这一机遇。税务主管罗青萍回忆说,公司每次战略调整和产品升级,都离不开税务部门给予的支持。2008年,在通信业崭露头角的深南电路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。2009年仅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这一项就为公司节省约800万元税款。

随着深南电路生产经营规模快速扩大,进出口业务逐渐增多。当地税务部门主动作为,指导企业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品战略和税收管理规划。仅2013年公司就享受到5000万元出口退税。税收红利的释放帮助深南电路在“走出去”道路上越行越稳。

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

如果说华强北的电子产品让全世界认识到“中国制造”的实力,那么近10年来的深圳,则让全世界感受到“中国创造”的神奇。

2010年,深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提前发力,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,推动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,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开始初具规模。2010年地税数据显示,自主创新100强企业税收共完成103.2亿元,同比增长39.8%。

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是这波改革创新潮中的弄潮儿。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,专注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公司财务总监张钜告诉记者,公司在研发方面得到税务部门极大的支持。比如从今年1月1日起,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无形资产税前摊销额度比之前提升了25%,大大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本。

在战略推动和政策支持下,深圳科技创新多点开花。2017年,深圳112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贡献税收1065.2亿元,同比增长15.7%,占整体税收比重达19.5%;深圳市11大新兴产业贡献税收1204.1亿元,同比增长5.8%,占整体税收比重的22%。

改革开放40年,税收数字不断翻番背后,是深圳人和深圳企业敢为人先、锐意进取的奋发精神,当然也离不开深圳税务的保驾护航、一路相伴。从改革开放“试验田”,到创新创造尖兵,深圳将继续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时代的样本。